您所在的位置 > 福建自然资源 > 正文
“零伤亡” 背后的秘密!看南平如何综合施策推进地灾防治
2025-05-16 16:52:23  作者:   来源:福建自然资源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郑琳芸

大雨初霁,松溪县茶平乡的地质灾害监测人员杨庆标正穿梭在山林中,忙着核查各个地灾隐患点的情况。在吴山头村滑坡点加固的山体前,他望着曾经岌岌可危的山体披上银灰色“铠甲”,感慨道:“现在听到夜晚的雨声,终于能让周边村民睡个安稳觉了,‘人防+技防’双管齐下,让地灾防治的安全屏障筑得更牢固了。”

近年来,南平市积极应对地灾防治新形势和新变化,立足山区实际,聚焦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巡查排查、转移避险等关键环节,着力“政、专、群”三方协力、“智、人、转”三策贯通,构建起全覆盖、多要素、动态化的地灾防御屏障。2024年“6·9”极端暴雨洪涝灾害中,松溪县吴山头村、浦城县忠信镇等7个成功避险案例获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全国推广。全省率先上线的南平市地灾防治指挥平台,在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作为“数字化地质灾害防治管控平台”典型案例进行展示,入选我省数字经济百项应用场景名单。

“数智化”监测

“技防”彰显“硬实力”

南平市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地质构造比较发育,岩石风化强烈,台风暴雨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灾呈现点多、面广、频发、隐蔽性强、危害大等态势。全市现有地灾隐患点940处、高陡边坡4001处,受威胁群众5.9万余人。

去年“6·9”极端暴雨洪涝灾害中,南平市历经11轮强降雨过程,发生灾险情108起,但因措施有力,无一人因灾伤亡,成功实现“不死人、少损失”目标。

如何在暴雨洪涝灾害中成功避险?南平市自然资源局地灾防治科负责人范廷鹏告诉记者,“短时强降雨的影响不容小觑,全力跑在风险之前是很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南平市锚定数字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技防’智慧能力,为防汛抗灾装上‘智慧大脑’,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的转变。”

为了给防灾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南平市在全省首创地灾防治指挥平台,汇集地理信息、气象、地灾等多类数据信息,通过多因素叠加以及动态趋势展示,实现防灾重点区域分析研判和提前预警预报。在指挥平台基础上,该市还进一步开发“地灾随手拍”软件,方便群测群防人员和普通群众了解情况、巡查上报,进一步拓展防灾减灾参与维度。

走进南平局地灾防治值班室,墙面上的地灾防治指挥平台显示屏实时滚动着各类数据,通过按钮就能迅速切换到地灾决策板块和气象决策板块。

南平市地灾防治指挥平台。

范廷鹏介绍:“针对我市短时强降雨频发的情况,地灾防治指挥平台中气象决策板块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的24小时地灾气象风险预警基础上,我们运用气象决策板块内的实时地灾气象风险预警、预测风险等级预警表等模型,对南平各地的降雨进行3小时、6小时、12小时、48小时的加密预测预警,必要时组织属地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

科学决策,需要强有力的数据保障支撑。近年来,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南平市大力推动地灾智能化监测体系建设,在风险较高的496处地灾隐患点布设普适型自动化监测台站设备,通过倾角仪、裂缝仪、摄像头、视频监控等设备,实现重点地灾隐患点监测全天候、自动化、科技化。设备将在监测数据超过安全范围后直接报警,同步向市、县、乡、村四级相关防灾人员发送预警信息。2024年以来,共发送预警短信188条。群众成功提前避险3次。今年入汛以来,全市设备共发送预警信息1条,成功提前转移12人。

此外,南平市还通过“天地”协同的方式,积极进行地灾隐患鉴别,努力将问题发现在未发之时。该市引入卫星遥感技术以及1:1万地灾风险调查评价成果,对容易造成严重伤亡的泥石流隐患、群发性地灾高风险区域开展“空地一体化”的分析研判,精准识别出群发性地灾高风险区和泥石流沟,及时将区域位置坐标及影像数据下发各县(市、区),要求当地组织开展全面核查,进一步掌握问题底数,以便在汛前、汛中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

范廷鹏提及:“我们发现,灾害发生区域时常出现断电断网断路的情况,今年,我们就在自动化监测设备中加装了摄像头,以便在突发情况下实时观察灾点变化,必要时通过预警广播播放预设内容,并在线组织人员转移。该摄像头利用太阳能发电,可以在线运转15天左右。”

“铁脚板”丈量

“人防”绘就“安居图”

4月24日,延平区遭遇暴雨天气,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黄色预警。樟湖镇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和地灾群测群防人员正顶着风雨,往返于各个地灾隐患点开展巡排查工作。他们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要部位进行认真研判,并通过“地质灾害随手拍APP”上报排查情况。

这是入汛时,南平局积极组织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对地灾易发区开展“拉网式”排查,及时处置风险隐患的真实写照。

“人力巡查在防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与技术监测相比,范围更广、密度更紧。通过人力巡查,我们能及时发现边坡裂缝、地面隆起、坡脚流浑水等微小隐患迹象,以便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范廷鹏说。

做好地灾防治,“早”字当先,“防”字当头。南平局多措并举,以“人防”强化源头管控。每年汛期前后,及时编制防灾手册,制定群众转移预案,补充警示标志牌;推进“两卡”发放、专项培训和避险演练全覆盖,结合历年地灾案例,编制防灾知识折页,开展警示宣传。同时,开展汛前安全大检查,对地灾隐患点、高陡边坡、地灾高风险区等进行地毯式巡查排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响应机制,以微信、短信、电话为载体,全面畅通应急避险防御渠道。

此外,根据各类预警预报信息,南平局组织地灾群测群防人员落实雨前排查、雨中(降雨间隙)巡查、雨后复查等工作;充分运用地灾防治指挥平台和“地灾随手拍”软件,同步打卡上报现场情况,提升“人防”的质量。

范廷鹏表示:“为确保巡查责任落实落地,我们将机械性巡查表格的报送转变为‘防灾随手拍’里的资料上传,巡查人员打开软件即可选填数据、上传现场情况图,既减轻了基层防灾工作人员的负担,又让数据一目了然、工作有账可查。上级还可以通过该软件后台查看地灾巡查落实情况,形成监督闭环。同时,该软件集成在‘掌上南平APP’政民互动板块,无需下新软件就能完成日常巡查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南平局还聚焦转移安全、返回安全、技术安全“三个重点”,组织人员全面摸排、不留死角。在转移安全上,提前对转移路线安全性进行研判,及时更换山边、水边等存在隐患的转移路线,确保转移人员安全到达安置点;在汛前、汛中对集中安置点安全性落实“安全三查”。在返回安全上,开展雨后复查,重点查看原居住地是否存在各类安全隐患;结合南平实际,对高风险地灾隐患点受威胁群众留有48小时的“返回安全期”,尽可能减少灾害滞后性导致的群众因灾损失。在技术安全上,提升县级应急救灾水平,在原有配备一支技术队伍的基础上,联系省级支援技术队伍到一线指导灾险情应急处置。

光泽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组织“受灾”群众转移。

“从历年的防灾经验来看,‘群专结合’是实现‘不死人、少损失’的重要路径。去年‘6·9’期间,根据地灾滞后性,我们咨询了自然资源部地灾重点实验室的专家,最终确定了48小时的返回安全期,成功避免了武夷山市吴屯乡吴边村山体崩塌、房屋倒塌的灾情危害。”范廷鹏说,所谓“群”指的是各个隐患点的监测人员及干部群众,“专”指的是专家队伍。在年初,南平局就下发了《关于做好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把全年的防灾基础工作、隐患巡查排查等具体工作,细化形成12项重点工作清单;构建了5600余人的市、县、乡、村四级群测群防网络防灾体系和12支专业技术队伍。

“系统性”转移

“联防”织密“安全网”

4月28日,走进松溪县茶平乡吴山头村异地搬迁B地块,20栋崭新的灾后重建房屋展现在眼前。很难想象去年“6·9”极端暴雨灾害时,不远处的后山曾发生过多处滑坡和下错,山体平行位移236.604毫米,至今还能看到随地倒塌的房屋和多处开裂的墙体。得益于研判迅速、决策有力、转移到位,30户52人全部成功避险。

吴山头村滑坡。

吴山头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郭家力告诉记者:“去年6月9日,降雨趋势与2010年特别相似,根据驻点技术支撑队伍的研判,市、县两级有关部门建议扩大人员转移范围,乡、村两级随即做出决定,进行史上第一次全村转移,以解决后顾之忧。多亏了这个决策,才让非在册地灾点区域的村民转危为安。”

宁可十防九空,也不可失防万一。在南平市自然资源系统,像吴山头村这样成功转移避险案例不在少数。去年“6·9”极端暴雨灾害期间,市、县(区)、乡、村干部凝心聚力,“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将转移受威胁群众作为首要任务并落到实处,成功避险避灾,转移群众30户52人。

工作人员在吴山头进村道路的涵洞内设卡,24小时值守。

范廷鹏介绍:“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南平市受地灾威胁群众的转移工作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开展。”

危险时刻能迅速将群众转移出来,需要平日练好“内功”,才能临危不乱,应对自如。南平市自然资源局在“系统性”转移上,有一套自己的策略。

应转快转。南平市自然资源局统揽转移安置工作,第一时间果断落实南平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按照最高标准组织地灾隐患点、高陡边坡、危旧房、低洼地带等重点地区受威胁群众快速转移。并采用发文、电话通知、村村通广播、微信等形式,督促各地加快转移进度。

应转尽转。在掌握转移库内地灾隐患点、高陡边坡受威胁群众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判,将转移群众范围科学扩大至群发性地灾高风险区以及泥石流沟、屋后毛竹林高边坡、有隐患的边坡等地灾高风险区域。

应转真转。汛前全面收集转移安置数据,涵盖转移数量、人员信息、转移去向等重要信息;预警期间,市级按照各地上报的实际转移情况1%以上比例开展抽查,每日抽查两次,并及时发布通报,督促县级落实。乡、村两级采取“两把锁”、强化巡查等措施,避免人员提前回流。

人员转移仅是第一步,如何让转移人员安心留在安置点内才是最关键的工作,郭家力坦言:“为防止人员回流,除了设卡劝说外,我们从村民最关心的小事入手,让他们安心在安置点生活。在转移安置工作期间,地灾巡查工作人员定期走进村民家中,帮助其喂养鸡、鸭、牛等家禽家畜,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人员回流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识别灾害是地灾防治的“最初一公里”,而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是打通地灾防治的“最后一公里”。范廷鹏感慨道:“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转变防灾工作方向,从群众角度出发,让他们理解和配合这项工作,最终目的是让群众知晓转移是为了帮助他们防范风险,而不是影响他们的生活。下一阶段,南平市还将继续完善地灾防治平台和防灾随手拍软件,完成地灾巡查、实时建模,以及地灾预警发布、雨量信息展示、防灾知识普及等工作,保障工作人员安全的同时高效推进防灾工作。”

(文/海峡资源报 南平市自然资源局)

主办单位:福建省自然资源厅       承办单位:东南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