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建自然资源 > 正文
典型案例|泉州市南安市洪梅镇驻镇规划师试点经验
2024-10-15 11:05:01  作者:   来源:福建自然资源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郑琳芸

一、基本情况

南安市积极引入优秀规划技术团队,确定以省内多所高校为主体,联合行业规划设计院等技术力量,组建不同专业分工协作的驻镇村规划技术团队,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乡村规划人才和智力资源的优势,为镇村规划编制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撑、沟通协调和政策宣传等全方位服务。

2022年,南安市自然资源局印发《南安市驻镇村规划师管理办法(试行)》,对驻镇村规划师及其团队成员的聘任条件、基本职责、工作要求和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根据文件要求,洪梅镇政府与驻镇村规划师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签订协议书,明确了驻镇村规划师团队的主要职责、专业分工和考核要求等内容。

团队成员积极协助乡镇政府宣传引导和组织编制村庄规划,并提出具体的规划编制思路,对村庄发展定位、整体布局、规划思路、实施措施等规划方案提出建议;对政府性投资的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村镇建设项目选址、规划方案提出意见;及时掌握跟踪镇村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反馈意见并推进规划落地实施;向上级各主管部门提出改进和提高乡镇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保护开发意见等。

二、工作方法

(一)规范化制度建设

在试点工作开展前,南安市自然资源局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办法,为驻镇村规划师团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逐步建立起“周交流、月汇报、年考核”的管理办法,即规划团队每两周下乡一次调研村情民意,每月与乡镇政府和市局主管部门沟通具体问题、协商解决办法,每年进行团队工作考核,确保专业力量能在乡镇规划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专业化力量保障

南安市自然资源局在试点工作启动后建立了“1+1+N”工作模式,两个“1”分别为1名驻镇村规划师团队负责人、1名靠前服务的规划专员,“N”为长期服务于南安市规划领域的多家专业化团队。他们较为熟悉南安市的市情民情,能在“市、镇、村”之间居中协调和工作对接,在各项规划的技术研讨和技术审查等环节出谋划策。通过这一工作模式,确保驻镇规划师能及时掌握乡镇规划动向,也保证了驻镇规划师对乡镇规划编制、规划实施指导的连贯性。

(三)差异化引导开发

规划师团队通过多方调研与交流,提出了产城景引领联动开发的规划编制思路,推动“产村城村景村”联动发展,“产”即洪梅镇的水产预制菜产业园区建设,“城”即洪梅镇区的更新改造,“景”即洪梅镇唯一的3A级景区灵应寺。在公服配套设施提质、景观提升方面着重发力,加快推动村庄特色化和品质化发展。洪梅镇洪溪村靠近景区,又有大批从事水产海鲜行业的乡贤,村庄各项发展基础良好,团队重点强化村庄第五立面和色彩的引导,加强裸房整治和高度控制,村庄面貌焕发生机。

洪梅镇洪溪村刷新“颜值”

三、工作成效

(一)规划水平明显提升

引入驻镇村规划师团队显著提升了南安市村庄规划编制的整体水平,特别是洪梅镇域规划明显提升。团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有效解决了基层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

在编制洪梅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洪梅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洪梅镇中心片区更新改造项目安置区地块设计方案、洪梅镇水产预制菜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各村庄规划的过程中,规划师团队针对规划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修改意见建议,有力提升了镇村规划水平。

(二)村民参与度显著提高

驻镇村规划师通过政策宣传、沟通交流等方式,激发村民参与规划的热情。让村民了解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村民对规划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洪梅镇科第世家建于公元1532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公园风貌不协调、周边存在裸房、功能不完善、整体环境不够整洁等问题。在规划团队和设计单位的引导下,广大乡贤和村民积极参与到科第世家公园的改造过程中,自发募集项目改造所需资金50余万元。

改造中与改造后的科第世家

(三)规划项目落地顺利

在驻镇村规划师团队指导下,南安市洪梅镇的各项规划落地实施进展顺利。团队及时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向乡镇政府及县市各主管部门反馈意见,协调解决规划实施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洪梅镇梅溪村古大厝的活化利用中,规划的快速落地实施让废弃的老屋摇身一变成为中国鲜谷·中国(南安)水产预制菜产业园项目的招商服务中心、非遗体验场馆,而在古厝边的田园则成了农耕研学基地、户外运动基地。2024年2月16日,位于洪梅镇的中国(南安)水产预制菜产业园招商中心正式开馆,洪梅镇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洪梅预制菜为媒介,架起了园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沟通合作的桥梁。

修缮前后的古厝外观对比

(四)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驻镇村规划师团队为南安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他们深入乡村一线调研,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指明乡村建设和发展方向,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

新林村位于南安市洪梅镇南部,村域面积790公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规划团队的引导下,乡村高质量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已按照村庄规划目标完成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特色产业培育等。同时,通过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根据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开展“五星”村庄评定与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总结村庄规划编制经验,洪梅镇新林村拟参评市级“五星”规划村庄。

四、工作经验

南安市在洪梅镇率先启动驻镇村规划师试点工作,通过实践探索建立适应本地实际的驻镇村规划师管理制度和办法。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得益于科学的规划理念、专业的技术团队、完善的制度保障、充分的沟通交流,以及广泛的公众参与。

(一)沉下去,做好翻译官

驻镇村规划师深入基层,与一线工作人员、村民面对面交流,结合“阳光系统”等线上管理,及时调阅影像图、上位规划等相关资料,让村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在充分了解乡镇及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后,指导编制单位将乡镇、村庄的诉求融合到国土空间规划中,确保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全周期,做好协调员

从规划编制初期、过程、评审到规划实施,驻镇村规划师及其团队采用线上咨询、工作沙龙、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全过程参与规划工作。在工作中会同市自然资源局、镇政府、设计单位和村民代表、在外乡贤建立了多方参与的“周交流、月汇报”沟通机制,为村镇发展提供专业的咨询,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全过程提前介入,有效提升规划编制质量,弥补基层规划编制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高站位,做好监督员

责任规划师在全过程参与咨询的同时,全流程把控工作进度与工作细节。结合规划专员制度,畅通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中与市县相关部门的协调对接路径,及时向镇村及村民反馈上级政策和要求,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监督规划编制和实施不跑偏。

南安市将继续深化驻镇村规划师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同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乡村规划工作的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保障力量。

(文/厅规划处 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南安市自然资源局)

主办单位:福建省自然资源厅       承办单位:东南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