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村庄基本情况 (一)村庄概况 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域面积1.9平方公里,下辖2个自然村,全村1184户,共4246人。围头村三面环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有海峡第一村的称号。目前对外交通主要依托省道S308以及疏港公路,道路交通区位条件相对便利。 (二)村庄特点 围头村自然历史与人文资源禀赋优异,蕴藏着丰富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及滨海旅游资源。 1.依海而兴,牢筑产业基础 围头村三面临海,拥有海、港、滩、礁、林等丰富的海岸线资源。以此为基础,该村拓展了水产养殖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等丰富业态。目前,在整个围头湾,围头村鲍鱼养殖面积占五分之三,约有7000多亩,另有陆上养殖工厂5家左右,鲍鱼产业为村庄带来2亿元年收入。围头村打通产业“接二连三”路线,与顺丰速运达成“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打响“围头湾”生鲜食品品牌。此外,西临国家对外开放口岸——晋江市主要出海通道围头港区,发达的产业吸引大量海外归侨与港澳台相关从业人员入村投资。 2.因台闻名,获“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围头村是南宋、明初、南明永历年间、清康熙年间的军事要塞和海上商贸往来的要冲。其中,围头村是闻名中外的“八•二三”万炮齐轰金门的发生地,村庄中部五处炮战遗址均被确定为福建省第八批文物(涉台)保护单位,另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15处,晋江市域历史风貌建筑107处。因此,围头村又名“战地渔村”,涉台文化特色鲜明,是中国大陆最贴近大金门岛的渔村,也是震惊中外的“八·二三”炮战的主战场。 同时,围头村也有许多浓墨重彩的人文积淀,其中著名的有江夏侯周德兴、民族英雄郑成功、施琅大将军等。围头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海上赛龙舟、高甲戏、烧塔仔等。围头村被誉为“两岸通婚第一村”,围头南音社是民间传统乐队,有着百年历史,对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也被誉为“海峡第一村”。两岸文化交流频繁,据2009年统计,每年前往围头港旅游、经贸往来达35万人次,两年一度的“海峡两岸(围头)七夕返亲节”已成新常态。 3.畔湾而栖,村庄旅游基础优越 围头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优质的历史人文资源,适合开发村庄旅游。海岸线上有金沙湾和月亮湾两处海滩,水质清澈,沙质洁净,吸引了大量的来访游客。围头村是全省旅游最旺村庄,年游客量达200万人次,仅2018年黄金周5天即可接待游客10万人次。 4.党建基础,彰显村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2007年以来,围头村以晋江市“百村示范 村村整治”工程建设示范村为契机,充分发挥对台、面金、傍海的地理人文优势,凝心聚力,先行先试,科学谋划“二五计划”(即2007-2011年“五年五步上台阶”及2012-2016年“五年五大新跨越”),扎实推进“三五规划”(即五大目标、五大资源、五色围头),率先实施“生态旅游带动型”发展战略,积极倡导“整合资源、保护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强村富民理念的同时,成功打响了“海峡第一村”文化品牌。 多年来,“围头精神、围头模式、围头速度”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广泛聚焦,曾被央视新闻联播、福建电视台、台湾中天电视台、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等60多家海内外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二、规划情况 (一)规划基本思路 规划提出“打造旅游业、养殖业、物流业三大产业引擎,建设文化繁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海峡第一村’”的总体目标。通过详细调研,全面梳理各类空间要素,整理村庄空间线索,针对三大产业引擎分别明确保留/保育-改造/更新-开发/新建的具体空间,深入思考“规划在村庄层面如何实用”这个问题,对发展战略、用地管理、文化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二)规划主要内容 本规划包含实用性村庄规划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两个板块。在实用性村庄规划部分,通过用地、社会、产业、文旅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具体的村庄发展策略,产业发展策略及旅游发展策划,用地管控开发与整治方案,以及村庄居民点规划;在历史文化名村板块,提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建筑风貌管控,人居环境整治策略,历史资源盘活利用策划,并提出规划实施引导。 (三)规划亮点特色经验做法 1.“理地权,落户籍”的精细化现状盘整 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2019年围头村启动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工作。 在本次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团队对现状地籍资料进行分析,对地籍资料中权属性质不明确的,现场进行走访调研、资料收集、外业调查,理清地权,全面掌握村域内宅基地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利用状况,为本次村庄规划、拆旧复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为村域农村宅基地整治提供合理依据。 本次村庄规划深入挖掘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的可应用潜力,结合村域内大量的“一宅多户”的情况,合理建议村庄统一新建安置住宅,妥善安排居民分户,进一步提升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的应用水平和生命力,为农村地籍调查成果应用提供示范,为辅助村庄规划科学管理决策、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和科学保障。 2.“守核心,优外围”的保护开发总体格局 与众多其他村庄不同,围头村的领导集体十多年来一直积极主动地谋划并实践其发展计划,因此,在围头村村庄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规划团队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选择性地吸收村庄集体的观点并进行“提优”,以及在国土空间规划发展保护视角下如何尽可能地解决村庄问题。 针对围头村现状建设较多,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在村庄建设方面有着较多限制条件的问题,我们提出“守核心,优外围”的做法,对核心区进行严控管理,认真梳理外围棚户区、工业用地等可流转土地,并且将“通港向海”通盘考虑,作为村庄产业发展空间,最终形成旅游业、养殖业、物流业三大产业引擎,打造文化繁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海峡第一村”。 3.“盘全域,落空间”的产业空间发展策略 根据定位,梳理第一二三产业的项目及村庄旅游资源,形成三大板块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做强围头现代海洋渔业和港口物流产业,形成“滨海旅游度假、渔村文化体验、爱国传统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地的产业总目标,提出“做精特色产业、活化生态资源资产,发展三产融合”的总体发展策略。构建“三维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以“战地资源”为依托的战地文化旅游;以“滨海资源”为依托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渔村资源”为依托的渔业观光休闲与民俗风情体验旅游。 4.“理主线,串全局”的旅游项目策划 围头村旅游要素众多,但村庄单元作为一个较小的空间尺度,如果各种旅游资源多头并进,容易出现贪多不大的后果。针对这个问题,规划团队在“五色围头”的基础上,通过“理主线、串全局”的方式,将岸线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置于“战地渔村”的大背景下,用涉台文化作为第一主题,将自然、人文等各类旅游资源全局串联,策划主题游线,加强旅游营销策略。 形成村庄的旅游发展总目标:以“两岸今昔”为轴,谱写两岸对立到融合的历史画卷;以“革命精神”为脉,展现乡村落后到振兴的奋斗路径;以按历史、定主题、分区域的方式,形成“战地渔村”“和平岸”“望归角”“今古渡”“同根缘”五大主题板块,并重新梳理村庄原计划的项目定位。 5.“分类别,定措施”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为更好地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规划团队在规划中谨慎划定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线。通过系统性村庄资源盘整,明晰村庄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落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类评估其保护等级与保护策略。由于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并非集中分布,因此规划以“小核心、大保护”的策略,划定一个较小的核心保护范围,将较大范围作为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的同时通过功能植入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内获得新生。 6.“落项目,定指标”指引村庄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 通过“守核心、优外围”的运作策略,本规划系统盘整了村庄可以流转腾挪的用地共24.21公顷,由于围头村产业基础雄厚,发展后劲足,规划参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做法,在守住指标底线的基础上,盘整村庄经营性建设用地,并落实到具体项目,赋予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建筑高度等控制性指标,从而为村庄用地的出让在空间层面给予指引。 三、规划实施成效 (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升 根据规划方案,目前已落成多类建设项目,包括村级敬老院、文化展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围头新年主题园等村庄服务设施;围头古街北门入口、围江学校、金沙湾岸边整治工程;永平广场、永平广场星级公厕、古渡渔港月亮湾等环境美化工程。 (二)人居环境整治 八二三战地公园,通过提升改造功能优化,进一步凸显红色革命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战地文化,带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该项目助力围头村荣获了中组部今年的“全国红色美丽村庄”,也为围头村下一步争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创造条件。 (三)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 围头村通过“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引进”的方式,保护、修缮与活化了古村落,让围头战地文化渔村“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不仅留住原村民,还吸引一批新乡贤和新村民。2023年,对围头古街5栋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做好地面防水与墙面防潮,增设卫浴空间及其他设备设施,进行采光隔音改造,植入休闲空间、研学点、名人工作坊等功能。2023年9月,5栋历史建筑修缮加固已全面竣工,并成功引进相关业态入驻,活化利用效果正在不断显现。 (四)闽台乡建乡创项目 以国家相关政策、融合闽台元素,吸引台胞青年来陆创业就业,打造海峡第一村。现形成三个景观节点:①古街②海峡人家驿站③围头新娘主题园。其中围头新娘主题园:打造亲子阅读园,以故事式串联整个园区,打造共享空间。 2023年10月2日,第八届闽台(晋江·金井围头)乡村旅游文化节暨金井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嘉年华活动在金井镇围头村正式启动。活动吸引80多位台湾同胞和台青前来助阵,活动反响热烈,获得了中国网、中国新闻网、央广网、中国旅游新闻网、福建日报、海峡导报等3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并获得省政府官网转载。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周氏与彰化县伸港乡泉州厝周氏举行族谱对接仪式、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闽台姓氏文化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围头村第九批荣誉村民颁奖仪式、福建省首批乡村自驾游示范点授牌仪式等,为下一步传统村落的不断提升,注入活水。 四、规划陪伴服务 在地团队共享,充分发挥“对台、面金、傍海”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党建+”为契机,以两岸同根同源的渔村为舞台,以闽台互补的乡建乡创为载体,通过政策扶持、陪护服务、情感牵引等路径,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吸引越来越多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来围头,为村庄规划设计、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乡村文创和产业培育等多领域多方面提供台湾社区营造经验,驻村陪护指导村庄建设发展。围头村入选2024年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围头村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列入第一批省级财政补助名单。目前该陪护项目正有序开展、持续陪护中。 五、公众参与和满意情况 通过村党委主导、“党建+”邻里中心搭台、各党群服务站唱戏,积极发动村民乡贤参与,构筑乡村振兴大舞台。让村民从“冷眼看”变“热心干”,从党员干部唱“独角戏”变成全村村民“大合唱”,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参与月度村委会,密切跟踪村庄重点问题。组织村内党员积极参与到规划编制过程,带头为村庄发展和规划编制献言献策,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集体讨论规划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村庄发展思路。 (文/厅规划处 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晋江市自然资源局) |